刚打完“外卖大战”的阿里、京东和美团,还没歇口气,又一头扎进另一个新战场——硬折扣超市。这一次,不打补贴、不拼流量,拼的是实打实的供应链和选品能力。
几天前,美团自营超市“快乐猴”在杭州开了首店,名字带点“土味”,价格却相当“炸裂”:9.9元24瓶矿泉水、16.9元一只奥尔良烤鸡、4个蛋挞只要5.9元、30枚无抗鲜鸡蛋也才11.9元……从生鲜食品到日用品,几乎样样击穿价格底线。一大早是大爷大妈冲锋,晚上是下班族排长队,这门生意,火得让人猝不及防。
“快乐猴”不是独行者。阿里旗下的盒马NB近期更名为“超盒算NB”,京东也悄悄在河北涿州、江苏宿迁试水折扣超市。一时间,三大互联网巨头不约而同地押注“硬折扣”,这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?
硬折扣,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靠卖临期品、清库存的“软折扣”,而是一种从供应链源头重构效率的模式:砍掉中间环节、精简SKU、放大单品采购量,从而实现优质低价。换句话说,它不靠收“货架费”盈利,而是自己充当“超级买手”,替消费者做选择。
而传统商超的痛点恰恰在这里:商品同质化严重、价格层层加码,消费者看似有很多选择,其实是在“有限的货架”上被动挑选。而硬折扣超市,如德国的奥乐齐(ALDI),往往只保留2000个以内的SKU,其中八成是高频刚需品。它们不提供十种番茄酱让你纠结,而是直接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那一款。
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:供应链更简单、仓储压力小、采购议价能力强。更重要的是,硬折扣店普遍发力自有品牌,掌握定价权的同时,也更容易培养用户的复购习惯——就像你喝惯了某家的牛奶,下次还会再找它。但巨头们发力硬折扣,真的只是为了多开几家线下店吗?
差评君认为没那么简单。盒马“超盒算NB”在9月份接入了淘宝闪购,京东折扣店也支持App下单即时配送——这一切似乎指向同一个战略:以硬折扣为线下支点,撬动即时零售的大市场。美团虽然尚未将骑手体系接入“快乐猴”,但逻辑相通:离消费者更近、货更便宜、配送更快,才是下一代零售的关键。
眼下,奥乐齐仍在华东加速扩张,阿里、京东、美团也已就位。这一次的竞争,不再靠烧钱补贴取胜,而是真正考验企业的选品能力、供应链管控、成本控制和自有品牌开发。
这是一场“内力”的比拼。不过,谁赢谁输对消费者来说,或许并不最重要。我们更期待的是——这几大巨头能否真正搅动零售行业的现状,让优质低价成为常态,让我们每一天都能乐呵呵的消费。
网配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