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一段视频显示,美国纪录片导演阿米尔·巴尔-列夫和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伊塔玛·本-格维尔,在人群中爆发激烈争吵。
巴尔-列夫抛出了一个尖锐问题:“你们为什么要挑衅伊朗?”本-格维尔当场破防,咆哮着回应:“我们没意识到伊朗导弹的威力有这么强。”
这段对话虽然简短,却反映出当前以色列政界内部,对于伊朗反击规模与强度的惊讶,在连续多轮导弹袭击之后,即使是本-格维尔这样最强硬的以色列内阁成员,也不得不承认低估了对手。
展开剩余86%导弹呼啸背后的生死博弈
2025年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代号"狮子力量"的空袭行动,200多架战机在3小时内投掷了330枚精确制导炸弹,直接命中伊朗核设施、军事要塞和关键人物住所。
这次突袭的目标包括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、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巴盖里等核心人物,甚至连伊朗原子能机构前负责人和核科学家都未能幸免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电视讲话中直言:"伊朗已浓缩出足够制造九枚核弹的高纯度铀,我们不能坐视威胁成真。"
然而,这场看似精准的"斩首行动"很快引发连锁反应。当天傍晚,伊朗革命卫队就启动"真实承诺3"报复计划,从克尔曼沙赫、哈马丹等多个导弹基地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200枚弹道导弹和无人机。
这些导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型"霍拉姆沙赫尔-4",其2吨弹头和8马赫的速度让以色列的"箭-3"反导系统首次在实战中遭遇严峻考验。更让以色列军方震惊的是,伊朗无人机竟突破了号称"铜墙铁壁"的防空网,对特拉维夫的电力枢纽实施了精确打击。
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本-格维尔在与美国导演的争吵中失控咆哮,正是这场军事博弈的缩影。当被质问"为何挑衅伊朗"时,这位强硬派政客罕见地承认:"我们没意识到他们的导弹这么强。"这句话背后,是以色列情报体系的重大误判——他们原本以为通过清除伊朗高层就能瘫痪其指挥系统,却没想到德黑兰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军事领导层的重组,甚至启用了更先进的战术。
被低估的"导弹帝国"
伊朗导弹技术的突飞猛进,让以色列的防御体系暴露出致命短板。根据美国昆西研究所的分析,伊朗此次使用的"卡西姆·巴西尔"导弹采用了碳纤维弹体和红外光学制导,不仅能以12马赫的速度飞行,还能规避电子干扰,其CEP(圆概率误差)甚至控制在1米以内。这种导弹在5月4日的实战中曾直接命中本-古里安国际机场跑道,导致8人受伤并迫使多家欧洲航司停飞。
更让以色列头疼的是伊朗的"饱和攻击"战术。6月14日的一次齐射中,伊朗在15分钟内发射了3波共60枚导弹,试图耗尽以色列的拦截弹库存。
虽然"箭-3"系统在大气层外成功拦截了部分目标,但仍有22枚导弹或碎片击中以色列本土,造成13人死亡、近400人受伤。这种持续打击能力,正是以色列最担心的"导弹雨"威胁。
以色列的误判还体现在对伊朗军工体系的认知上。长期以来,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伊朗导弹技术依赖朝鲜和巴基斯坦的过时设计,却忽略了其在材料学和空气动力学上的突破。
例如"霍拉姆沙赫尔-4"的三锥体弹头设计,能将雷达反射面积缩小至传统弹头的1/10,而热防护系统可承受3000℃的再入高温。这些技术进步让伊朗导弹在突防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中东格局的蝴蝶效应
这场导弹危机正在重塑地区力量平衡。伊朗通过实战证明,其导弹部队已具备对以色列全境实施战略威慑的能力。革命卫队高层甚至放言,下一轮袭击的导弹数量将是当前的20倍,并可能将美军基地纳入打击范围。这种强硬姿态,让原本在伊核谈判中持观望态度的欧洲国家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。
以色列的困境则更加复杂。尽管"箭-3"系统在6月14日完成了人类首次大气层外拦截实战,但持续的高强度防御消耗着巨额资金——单枚"箭-3"拦截弹成本高达3500万美元,而伊朗导弹的成本仅为其1/20。
这种不对称的消耗战,迫使以色列重新考虑"先发制人"战略的可行性。6月17日,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宣布征召数万名预备役军人,准备扩大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,试图通过多线施压缓解伊朗威胁。
国际社会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。俄罗斯在伊朗遭受空袭后加速推进《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,承诺在军事人员培训和情报共享领域深化合作。
而美国虽然向以色列提供了"萨德"系统支援,但白宫同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,避免冲突升级影响中东稳定。这种微妙的平衡,凸显了大国在地区博弈中的复杂考量。
这场导弹危机的真正拐点,或许不在于某一次袭击的胜负,而在于以色列首次公开承认对伊朗军力的误判。本-格维尔的咆哮,既是个人情绪的宣泄,也是以色列战略焦虑的缩影。
当"铁穹"不再牢不可破,当"箭-3"面临饱和攻击,这个中东强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安全基石。而伊朗通过导弹技术的突破,正在改写游戏规则——在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地区,没有永远的强者,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法则。
信息来源:美媒:分析人士称,以色列低估了伊朗重组的能力
中国青年网
互放狠话 伊朗与以色列均发出警告 光明网
发布于:重庆市网配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